保你健康宝典 |
癌症面面观 |
保健丛书连载引言 |
目录 |
我o1 |
自序o2 |
我身為證o3 |
緒論o4 |
起源與發展略說o5 |
依據之一o6.1 |
依據之二o6.2 |
施治精神o7 |
脊椎病變及壓迫o8 |
整復對疾病的影響o9.1 |
運動傷害o10.1 |
慢性病o11 |
婦科o12 |
長者之病o13 |
5.骨節整復對各類疾病的影響
以下內容是在抽出的3306份病歷資料中,分門別類的分配在各章節中。每一個病症都有幾份代表性的案例,主要顯示在同一個主症下,還兼有內科、婦科、四肢關節疾病等兼症。(每一位個體都是唯一請不要分割成片片斷斷)
我們將以整體性考量為前提,對疾病來辨症分析,說明有主症就有兼症的產生,以及主症與兼症的關連性和因果由來(這一點和中國傳統醫學的理念與精神是一致的)。唯有以整體性的考量,全方位的看待人體,才能真正的找到疾病的根源並且重建他的健康、也就是一副組合完美的好骨架。也唯有這樣的理念和實踐,才能還給大家一個健康的身心,而且不浪費社會和醫療資源。(人這個生命體本是多重結構,由硬體(物質) 和 軟體(能量)(信息)(心智)所組成,處理信息和心智,處理能量及物質才能回復完整的生命……
在3306份病歷中,主訴為酸痛症的有2135人;其中主動述及有內科症狀的有145人,經詢問後增加到八成以上,而這些因詢問後才述及有內科症狀的病患認為,這是內科的問題與酸痛症無關的主觀意識。(自動篩選,也是主管機關置入性行銷的成果)
除了要瞭解骨架與酸痛症的關係外,更希望給大家帶來完整的觀念,體表的酸痛與內科慢性病是有絕對的關係。
就如中醫所言:腎主骨肝主筋脾主肉…等等也都在闡述內臟器官與外在組織有一定的相互對應。
在骨節整復則直接認為,酸痛與內科疾病皆來自於骨結構的變位而干擾神經的傳達與結構力學的不平衡所造成之結果。內科與體表酸痛是疾病的一體兩面。
人類生活、工作在大自然的環境中,有許許多多的環境因素、人為因素會造成骨結構的錯位,例如:意外撞擊、不正確的姿勢等等。而骨結構的錯位正是人體各種不協調的來源。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循環代謝不良、經絡不通、氣血淤阻.所以酸痛所帶給人們的訊息,絕不只是不舒服而已。酸痛其實是一種發自身體內部的自然反射信號,而這種信號是非常重要的警訊,他是發病的前兆,是一種將要形成疾病的現象。只可惜現代醫學並不重視對於這方面的研究與追蹤其可能帶來的結果,更可惜的是部分患者及醫生在能夠解除現有的症狀就滿足了。
我們仔細想想,哪一種疾病(尤其是十大排名疾病)不是在病症的初期徵兆上,就有一些酸酸痛痛的現象反覆出現?因為沒有被醫病共同重視或是沒有正確的矯治重建,以致於經過了潛伏期。等到最後被醫生診斷為某某病,某某組織或器官已如何如何……。接著對現有的事實,施以藥物控制期望惡化慢些,或者手術切除。這就是目前的醫療模式與手段。
再說即使施以手術也不代表能解決問題。(把病部切除掉目前舒服了,可是二、三年後因開刀造成的負面生理回饋(不能重建的破壞變成不可逆的病理)會帶給你的身體更大、更複雜的不協調出現)
在骨節整復的理念是:從酸痛就開始消除導致酸痛的病源。讓骨錯位的不平衡與造成不協調的根源回到正位。沒有了病根,自然沒有結果(病症),當然更不會有潛伏期以及形成疾病的機會。
在三十幾年的經歷中,包括從高處墜下無法行動、小腦萎縮、大腸癌、乳房癌、子宮腫瘤、暈眩、心靜脈瘤、腦內積水、哮喘、高血壓、糖尿病,到最近幾年流行的腸病毒。都是從組織、器官、系統的基礎理論、運動功能正常與否來做依據準繩。
處理的依據則是:
Dr. Gnonstead之技術與理論為主軸,我的創新 基座理論,整復骨盆帶,重建骨盆帶的組合正常,利於充分發揮五臟六腑運動功能,並且穩固骨結構。
再來是整復重建腦幹、腦神經叢的根部;人體的先天智慧與能量在結構功能協調的理念下,導正生命三大中樞的運作。
人的先天智慧用來做正確的選擇及適時的調節,而免於生病。
先天的能量則是提供組織、器官運動功能所需的動能。
前在報章雜誌及新近出版的書籍中,看到如下的記載:
M.D Frank Vertosick說:其實脊髓神經並不單只是一條神經而已,事實上它是一條十分複雜的器官,並且具備著某種程度的智慧。
之外,對新近的三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卡爾森、葛林嘉德及康德爾的神經系統研究加以讚揚的報導中,有如下一說:由於神經系統具有高級思維功能和心理活動﹍﹍且有預見性。故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對人體恆定現象的控管中,神經系統自然佔主導地位。
所以要維持組織、器官、系統的功能運動正常與先天能量充分,而免於生病。確保神經系統的功能:先天智能:不受物理性、化學性的干擾,是正確與必要的。
在此藉用衛生署公佈的資料說明,生病的起因及處置不完正所遺留下的進行式病機,是慢性病的由來,以及佔十大死因之90%。
我們呼籲這切身的問題、不能選擇性的避開無視他的存在。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在2004年十大死因中,除了事故傷害及自殺外,皆為慢性疾病(衛生署,2006),可見國人主要疾病已由急性病轉為慢性病,且台灣地區65歲的老人有85%患有一種或一種以上之慢性病,因此國內對於慢性病(長期)醫療的需求有極大的發展空間。(以生意來思考)。(應是:有極大改進的空間)
衛生署公布的資料顯示,2006年國人主要十大死因依序為:癌症(28.1%)、腦血管疾病(9.3%)、心臟疾病(9.1%)、糖尿病(7.2%)、事故傷害(5.9%)、肺炎(4%)、慢性肝病及肝硬化(3.7%)、腎炎(3.5%)、自殺(3.3%)及高血壓性疾病(1.3%)。 (事故傷害及自殺共佔9. 2%)。90%為慢性病。
請注意
提示參考的X光片證據裡,所指的錯位骨節,該患者確有相對應的症狀。經整復後,快則三兩次’、慢則十來次,改善七八成(注意;重點在於不針不藥沒有副作用,又能給你重建正常功能不致轉為慢性病)。
但—這並不代表任何人的同一骨節有同樣的錯位,就有同樣的疾病或症狀;
也因錯位骨節的組合不同,而有不同的病機出現;
也因骨節錯位的方向、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病機出現;
由於病因並非單一因素引起,但是該變位的骨節與該病因卻脫離不了關係。
我們稱為;個人獨特的骨錯位病理系統。
筆者所做的引述,請務必參考前面;力對人體產生的連結效應內容來思考。這是本書想表達的精神理念。
如此一來在原有的醫學領域,再加上本書的觀念將會給你更完整的、重建旺盛生命力的理想。
受者增福慧。張富穗 (原名重文)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