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你健康宝典 |
癌症面面观 |
保健丛书连载引言 |
目录 |
我o1 |
自序o2 |
我身為證o3 |
緒論o4 |
起源與發展略說o5 |
依據之一o6.1 |
依據之二o6.2 |
施治精神o7 |
脊椎病變及壓迫o8 |
整復對疾病的影響o9.1 |
運動傷害o10.1 |
慢性病o11 |
婦科o12 |
長者之病o13 |
3.骨節整復施治精神
脊椎骨本身的生理曲線,即所謂四個C形的基本曲線。這個基本曲線通過一垂直線,必須穿過哪幾根骨頭的某個角度,才是處於正常的生理曲線之內;在正前、正後的方向能取得一定的標準位置──也就是說利於生理功能運作的位置,就能健康正常地發揮生理功能。當變動產生,不管前後左右或是其他種種變動,就會發生疾病症狀..如手腳活動功能障礙、臟器功能處於低下或興奮狀態、發炎狀態,或是老是覺得莫名的疲倦等不同異狀。
參考人體前、後、側向正確位置圖
當骨關節被外力所迫位移後,其錯位的壓、張、扭、彎、剪力會對身體各組織器官產生甚麼問題出現呢
骨結構錯位引起神經性、肌肉性、化學性病變的機制與次序如下:
力對人體體內與體外產生的連動效應
張力──使物體拉長,本體也可能因拉長而變細小變窄
壓力──使物體壓縮,本體可能變短變粗
剪力──使物體變形
扭力──使物體扭曲
彎力──使物體彎曲
張、壓力使物體移動,剪、扭、彎力使物體變形、旋轉或彎曲。在骨架外的運動肌肉受到上述的力學影響,便會痠麻漲痛;同時,骨架內部的器官臟器也同樣受到不當的力學作用,產生扭曲變形的影響。於是病症行成。
以力的形式在體外、體內造成影響的進形式;
(一)外力因素(或損傷)——例如撞擊、過度拉扯、意外傷害、姿勢不良、女生的懷孕生產等。
(二)導致骨移位、骨錯位、骨折、筋出槽——骨錯位、移位狀態下,固定骨關節的韌帶及附著在骨上的肌腱因骨錯位而造成過度緊張或僵硬,以致產生基本循環的積滯點,及關節活動被限制。
(三)骨結構力學狀態被改變、骨結構不平衡——已移位、錯位的骨關節被過度緊張的肌腱韌帶固定化後產生「半脫位」現象;此時,骨結構的整體動態平衡被改變,因此產生潛在的病機與病根由,輕則痠痛,久或重者則產生慢性病。
(四)中樞神經受干擾及軟組織器官受到破壞——因上述緣由而造成的動態失衡,干擾到中樞神經由上往下傳達能量的能力,以及骨結構失去平衡而導致固定在骨結構內緣的內臟器官運動功能失常,因而過度興奮發炎或功能受壓抑而虛弱低下。
(五)引起肌肉、肌腱、韌帶、內臟及血管、淋巴等受到擠壓異常牽拉、鬆弛、發炎、粘黏——當軟組織的某一點或某一部份發生粘黏時,肌肉和其他軟組織就不可能在體內自由伸縮活動,造成人體動態結構失調,使結構出現異常的牽拉,導致生理功能障礙和擠壓神經現象,患者因而有痛麻脹酸緊等自覺症狀,致使局部肌肉有腫脹或萎縮的病理情況。
(六)致使大量細胞破裂壞死——體內組織受壓,壓力不斷增高以致壓迫血管、妨礙血液循環,肌肉和神經因此缺血缺氧甚至細胞死亡。肌肉、肌腱、韌帶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下,其超長拉力的牽引,引起肌肉或韌帶勞損和少量的肌纖維被拉斷。骨端的肌腱附著點是應力最集中的地方,也因此再產生拉傷和骨關節複雜性異位。
人體代償機制為了加強肌腱和附著點的強度,將大量的鈣和磷、鐵輸送到壓力點,因而形成了骨刺或鈣化;換言之,鈣化及骨刺是骨關節異常的變位作用在壓力點上的結果。
處置的本質是:還我骨結構的正位→內臟組織得以不受干擾而正常運作→循環代謝沒有異常阻滯得以流暢運行。以及沒有提早老化鈣化的結果。
骨關節的偏移與被鎖定,造成兩骨之間距被過度拉開或狹窄,以致造成局部生理功能活動偏高或不足,其結果就是:組織、器官容易發生炎症反應或功能低下進而產生提早老化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