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你健康宝典 |
癌症面面观 |
保健丛书连载引言 |
目录 |
我o1 |
自序o2 |
我身為證o3 |
緒論o4 |
起源與發展略說o5 |
依據之一o6.1 |
依據之二o6.2 |
施治精神o7 |
脊椎病變及壓迫o8 |
整復對疾病的影響o9.1 |
運動傷害o10.1 |
慢性病o11 |
婦科o12 |
長者之病o13 |
2.整脊醫學的依據
人體的神經系統主要分成中樞神經及周圍神經兩大系統;若以其分布區域的不同,又可分成軀體神經及內臟神經兩大系統。軀體神經分布於體表和運動系統,亦即凡屬能靠自己意志控制的肌肉,均屬軀體神經負責;內臟神經又叫自律神經,由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構成,分布於全身的內臟、血管、腺體。由此可知,人體的神經,不但負責人體四肢及體表,也負責所有的內臟、血管及腺體器官激素的功能運作;因此,只要有一條神經受壓迫,不但會引起四肢體表疼痛,亦會引起內臟等器官的症狀出現。
骨結構力學的基本概念,以籃球來作比喻。拍球時球會向上彈,這叫做彈力也叫做張力;當球被壓下去時,叫做壓力。有壓力就有張力,這是兩種不同作用的力量。拍球時,可以直上直下,即是和地面呈九十度(直角),也可以將球斜拍、轉拍,這樣會產生扭力,形成彎曲的現象。透過這樣的說明,我們應能大致瞭解力的作用。
骨頭(骨關節)的位移也有壓力及張力,若是使用不正確,會造成扭力、彎力現象。人體會因骨架結構及韌帶、肌腱的相互運動影響,而產生力學上因角度、方向及著力線等變化而產生的病理現象。
脊椎骨是一塊一塊的疊起組合,椎間盤像磚塊一般夾在兩骨之間,如之前所說,一邊有壓力,另一邊就有張力,,所以當一邊產生壓力,另一邊有張力時,也就是運動力學的關節運動機制與結果。
每塊脊椎骨的後方正中有一塊扁平狀突起稱做棘突;以棘突連線為中心線,如上述在「扭轉」的情況之下,中心線改變而偏離正中了,這種改變就是扭轉。在扭轉的情況下,往往造成某一邊會往下降,形成左右一高一低;因此,中心線被扭轉的同時,骨節下沿的水平變成斜的。
因為有上述這種力學變化,從X光片去判讀骨頭的圖形及產生的現象,以瞭解哪塊骨頭轉向哪種方向與角度,再針對需要矯正的地方,透過我們的知識、技術及設備,根據剛剛所講的基本力學原則,把張力、壓力、扭力、彎力、剪力等問題,有次序地調整回來。
所謂側彎症,就是不斷地反向扭轉,看起來彎彎的,像是S型一般。以個人經驗來說,曾經碰過幾個側彎症的朋友,在其他地方治療經年,效果不太理想;(甚至我們時常會在傳播媒體上的衛生機關置入性行銷訊息上聽到:….至今發病原因不明,建議定期檢查,嚴重時再開刀)。若我們瞭解其造成側彎的原因時,(指骨結構扭轉原理) 要矯正就不是那麼的困難了。但是,如果專業素養不足,除了時間會拖得比較長一點,還可能有後遺症。(例如;至今發病原因不明)
很多人會問這是不是叫做「物理治療」?整脊醫學也是物理治療的一種、但不是物理治療的理論操作,例如抬抬腿、電療、牽引、拉等,其中的「拉」便與脊骨神經醫學的「拉」大不相同;後者每一個重建動作推下去時,一定會有兩個以上角度,甚至於還帶上旋轉的角度,和現代醫學直上直下的「拉」不一樣。要根據生物力學上的反射及骨結構關節面的需求,針對他個人進行適當、正確的復位重建動作,這才是我們所謂的矯正或整復。
2-1導正能量供應的理念與整復的優點
人的基本組織來說,人體九大系統──肌肉系統,二、骨骼系統,三、營養系統,四、呼吸系統,五、排泄系統,六、循環系統,七、神經系統,八、內分泌系統,九、再生系統──同等重要,而系統運作的次序才是重點。
除骨結構之外、神經是首要的。(請參考健康學堂的健康寶典) 神經等於能量的供給;我們未出生心臟就會跳,便是因為有能量;能量是指神經的能量,或是透過神經來發揮的能量。所以,神經釋放能量時,神經所指揮的器官或組織就會開始動,即所謂的器官功能。正常心跳為七十二下,若是跳到九十二下,即表示神經能量過多,因此心臟跳動得比較快;相反地,神經釋放能量若較少了,心跳可能才六十下。由此可知,人體內所有的器官功能,不論是正常、興奮、發炎、壓抑、消弱、功能不足等狀態,都是因神經釋放能量異常的結果。
所以我們應該反省:有器官功能不正常的症狀時,靠吃藥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否需要修正?吃藥是否增加腎臟負擔?是否增加肝的解毒負擔?這是值得慎重思考的
每一節脊骨旁邊有個孔,這個孔延伸出來的神經,會不斷地分岔;於是,人體全身上下都有密密麻麻的神經。即使一根眼睫毛掉在身上的任何皮膚上,都會有感覺;這就代表身上任何地方都有神經,也透過感覺的機制回饋促成特定生理活動,這是與生俱來的自律機制。也是具智慧的人類最寶貴的功能。
神經適度敏感,代表生理功能完整。當神經透過孔穿出,以管理身上所有組織器官時,會因骨頭有張力、壓力、彎力、扭力、剪力種種力學變化,而引起角度的變換,干擾到神經釋放能量的暢通性與正確度。
例如,為什麼十二指腸會發炎?十二指腸在胃與小腸中間,前面有肌膚、肌肉,後面有骨頭;在這麼中間的地方,為什麼會發炎呢?為什麼會產生潰瘍?因為是飲食不對嗎?可是食物從口入,怎麼嘴巴不會爛呢?這該如何解釋?
這是因為指揮十二指腸的神經受到干擾,釋放能量太強,加上扭力,以致這組織無法承受、引起炎症反應。當然,還有其他連帶的問題,如神經過度興奮狀態會釋放強酸強鹼,像是胃酸或膽汁分泌過量等這類分泌物;但其根本原始影響是來自神經先受到干擾,也因為扭轉超過已有一段時間,而干擾到其他連鎖機制及化學反應,才造成潰爛及破洞。在此情況下,吃藥只是對病灶局部提供酸鹼的調節作用;但是,若造成過量的原因還在,透過藥物的方式只是救急,不能令生理功能重建。
最近有學者提出,現代醫學從預防及環境衛生著手,傳染病減少了,瘟疫幾乎沒了,效果還不錯;但相對地,這些醫學愈發達,慢性病卻愈多,有很多老人病、慢性病的發生是莫名其妙的。例如,有個家人得了慢性病,現代醫學認為是空氣汙染、水汙染、食物汙染等問題;但是,他所食用的青菜水果、他所呼吸的空氣、他所住的環境和家人不同嗎?為什麼家人沒有得病而他會有?不是說這些因素完全沒影響,但其所影響的是次要的、後發的,腫瘤的來源和這些因素並沒有直接的關係;現代醫學無法解釋其病因,只能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說詞。
榮獲諾貝爾獎的德國生化學家Dr. Otto Warburg 研究癌症的起因而獲獎。他的結論是:體內器官組織的癌細胞,在含氧量非常充分的情況下就不能繁殖;如果一個細胞的週期是一百二十天,在含氧量很充分的情況下,一百二十天後癌細胞便不能存活及繁殖了。因此,在美國舊金山有個專門治療癌症的地方,只吃青菜、水果,每天作大量的深呼吸運動,癌症病人就一個一個地痊癒了。至於其理論無法被廣泛運用,只是因為主流和非主流之爭。我們的重點則在於:發病的組織器官為什麼得不到充分的新鮮氧?
透過骨頭的方向角度修正復位,讓神經通過的地方「通路順暢」, 釋放能量的神經便會恢復正常;神經正常指揮,不論動脈、靜脈皆循環正常,淋巴管正常運作、正常供應養分及氧氣,病還能從何而來?
再舉例說明。若不是因骨頭移位而影響到其旁邊的血管,造成變形、阻滯,膽固醇、脂肪、三酸甘油脂等要如何在高速流動(主動脈流動時速一百三十六公里)的血管裡沉積?但現代醫學卻是倒果為因。
以力學原理來說,因為關節面的變換,造成在移位之下的固定或半固定的異常狀態,引起轉折點而壓迫到動脈、靜脈,壓迫神經,干擾其釋放能量不均,影響淋巴管的暢通性,所以防禦系統、免疫系統功能低下不足以保護自己。只要將其半脫位的骨頭擺正、重建了,也就回復原有的功能達到保健無病的效果。
骨節整復將骨頭排列標準、完美時,會非常地堅固,就像堅固的房子一般,可以不怕地震。我們不需要追求非常複雜的理論,從人體結構基礎理論切入、矯正基礎結構、維護其正確的組合,就可以保有健康的體魄了。
根據美國洛杉磯整脊醫學院所從事的一項研究,把六十三位年齡介於八歲至五十五歲之間的腰部疼痛病患,分別接受脊椎矯正術、按摩、肌肉電刺激及護腰帶等四組治療方式;結果發現,脊椎矯正術對腰痛的治療效果最好──比護腰帶好一倍,比肌肉電刺激好兩倍,比輕度按摩好四倍。由此研究可知,脊椎矯正術治療腰痛效果大於其它方法,而沒有開刀所可能引起的危險性及後遺症。
這套理論與技術能讓每一脊椎神經傳導正常,更是一般醫療做不到的效果。由於不同於打針、吃藥,以及無副作用;更因直接作用效果快速,由美國逐漸擴展到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