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如何知道病由骨起?
骨節整復尤其強調脊椎的重要性。因為,每個脊椎骨之間有軟骨,軟骨本身帶有彈性及可動性,骨頭本身則是不可動的;軟骨除了作為兩骨之間的緩衝、不讓其硬碰硬之外,還有讓骨頭方向得以改變的功能。因此,當骨頭被迫移位、變形,形成傾斜、扭曲甚至帶有側彎的現象時,椎間盤的軟骨會被擠向一邊,造成上面的骨頭彎曲,而影響到旁邊的管路系統,包括動脈、靜脈、淋巴管、神經等,導致生理功能紊亂而被診斷為生病。
人的脊椎是指頸椎、胸椎、腰椎、薦椎,頸椎以上的部分進入頭顱,無法看到,拍X光也不會像脊椎般一塊一塊地清楚顯示,一般人才會因此認為人的脊椎是由頸椎開始,而後是胸椎、腰椎、薦椎。其實,視丘和腦幹是脊椎骨的最上端;在視丘上方,才是一般所謂的腦。腦的功能在皮質層儲存資料訊息,但真正控制生命的是腦幹,包括呼吸、心跳、睡眠、運動、血管直徑大小、壓力、刺激、吞嚥、咳嗽、打噴嚏等,所以,腦幹被視為維持生命的中樞,它乃是頸椎的延伸。
(腦幹圖)
此外,「薦髂關節」被稱為運動中心,亦稱為人的軸心;人不管高矮胖瘦,中心點都在此。所以「中心正,餘則易也」,這也就是骨結構基座理論的依歸。當骨盆帶以上的脊椎骨因外力而扭轉,扭力會向上或下扭,向上最後會到達頸椎,進入腦部,亦即脊椎的終點。反之、向下可直接影響到腳指頭。
脊椎是重疊起來的;接點愈多,造成問題的機率愈大。頭部是不會動的,又稱為不動關節;脊椎則是會動的關節,扭力上來後由會動的關節扭到不會動的關節,會把頸椎上進入頭部的腦幹扭轉,而造成腦幹發炎及腦神經功能失序。生命中樞發炎,會引起心臟跳動問題、調節呼吸問題、調節壓力刺激、吞嚥、咳嗽問題、飲食、睡眠及生化衍化能力問題等等。
(脊骨扭轉圖)
再回到先前敘述的通路問題。我們藉由飲食等方式吸收進入身體的東西與體內與生俱來的東西,綜合起來即是所謂人的能量;這個能量最後儲存在頭部,再根據個人所需,從頭部向下輸出,經過腦幹,進入脊椎體,隨著神經,分布到全身的每個地方。簡言之,人體的能量是從頭部輸出,透過脊椎孔裡的神經及其各分支供應到全身。因此,若頸一椎和腦幹之間形成正確的組合而延伸,能量便能正常供應;若頸一椎扭曲了(圖二),能量便不暢通之外,又怎能不發炎呢?
﹙圖二﹚
腦幹、上部頸椎的調整,就是對身體能量的調整及導正,讓能量透過暢通的管路供應到身上所需的地方,這就是中醫所說的「氣血充盈」。正常人在沒有大出血的情況下,哪有氣血不充沛的道理呢?因為骨頭偏移而阻滯,暢通性不夠,使得原有的能量無法供應到需要的地方,才會造成氣血不足。(不是總量不足)
當然,能量並非如此單純,還是需要不斷補充。例如,新鮮氧氣也是一種能量,而且是必須的;氧氣是生物能量很主要的媒介及養分;人可以多天不進食,但不能五分鐘不呼吸;何況,細胞的健康要件一半以上是充分的氧。
2-3.脊椎不正與生命能量的傳導
人體脊椎神經共有三十一對,由上至下分成頸椎神經八對(簡稱C1∼C8),胸椎神經十二對(簡稱T1∼T12),腰椎神經五對(簡稱L1∼L5),薦椎神經5對(簡稱S1∼S5),尾椎神經一對(簡稱Co)。每一對脊椎神經又分成前、後兩支,依功能分別負責軀體神經及內臟神經(即自律神經,由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構成)。
軀體神經分布於各肢體肌肉,而內臟神經分布於全身的血管、腺體、內臟;由此可知,脊椎神經管制人體各部分。「神經與骨骼」就如大樓的鋼筋一樣,「脊椎神經」負責腦部與全身的資訊通路;人體的十二對腦神經、三十一對脊髓神經都由脊椎穿出,支配全身及所有器官;所有疾病及疼痛都與「脊椎神經」是否通暢息息相關。
腦幹和脊髓是人體「神經脈衝」與「腦」雙向溝通的主要通路,神經傳導控制著身體的健康和所有細胞、組織、器官及系統的功能。人體重要的神經組織都由骨骼保護著:腦神經由頭骨保護,脊髓神經由二十四塊活動的脊椎骨保護;每一脊椎的正常活動性皆確保神經溝通的正常,脊椎活動的相關組織(脊骨、椎間盤、韌帶、肌肉)都會影響神經傳導的正常。
透過對生物能量與腦幹矯正、整復的瞭解,讓生命中樞有正常的供應與發揮;再加上運動中心(骨盆帶)的矯正、整復與重建,讓全身的骨關節得以完美地排列組合。如此一來,兩個醫療體系的理念──生物力學與生物能量的理念──得以結合,其所能發揮的效益是難以估量的。當然,這種物理性的治療整復動作一定要循序漸進;一般在三、五次至三十幾次之間,約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疾病都會得到滿意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