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的來源—不要飲鳩止渴
衛生署對慢性病的解釋是 (括弧內內文為筆者簽注)
根據 1987 年美國慢性病委員會對慢性病提出的定義方式,慢性病是患者需具下列一種或一種以上特性:
1.患病的時間是長期的。
2.病後常留下殘障。(或後遺症)
3.疾病的原因常是不可逆的病理變化。(DNA的密碼都可透過教育認知而修正、刪除與重建。病因與病理不可逆是醫學認知缺陷。君不見 證嚴上人的影響乎)
4.因病況不同,而需要不同的醫療照顧及指導。(這是醫療本質、好像不在預計之內)
5.因病況差異需不同的復健訓練。 (同第4項)
又 國內主流醫學慣用的慢性病定義:
疾病依發病過程及其預後,可分為「急性病」和「慢性病」。
急性病的發病過程是迅速且短暫的;病人經治療後身體能完全恢復正常功能,但是也可能會面對死亡的挑戰。
慢性病的病程是緩慢且逐漸嚴重的,其病理變化常是呈現不可逆的反應,嚴重者可能引起殘障而需更進一步的醫護治療或長期復健,也可能導致死亡。
慢性病的影響
慢性病對個人、家庭、社會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病人本身除了需要面對生理上的改變、外觀受損、功能的減退、長期治療和檢查的痛苦外,還需要處理複雜的心理衝擊─自卑、傷心、沮喪、憤怒;此外,慢性病也會造成病人社交互動的減少、社交範圍的縮小及職業上的限制 (更重要的是家裡有了慢性病人,他所帶來的照顧問題以及經濟的負擔。影響甚鉅。嚴重到久病無孝子的無奈與慘痛。會對社會安全制度造成瓦解)
因之
慢性病是來自於急性病症未能完整治癒、重建體內生理平衡狀態、而累積的結果. 最後身體維持在慢性病與病因緩慢惡化的安定狀態中, (所謂病情已受到控制、是指病因緩慢惡化的安定狀態中)
若是這種患者沒有機會接受整復重建生理機能,有一天持續惡化到器官組織負荷不起,不是坐輪椅就是下輩子再見。
重點在於:當有病時目前的醫療觀念,所做的努力有沒有回復生理正常運作的健康意義。
7-1.參考#-頭痛症
某年三月某大報第九版有如下標題的一篇報導:
大標題…頭痛,每天困擾百萬人。
小標題…過度使用止痛劑,五成病情加重。
主要內容:根據一項調查顯示,國內每天平均有百萬人以上,都飽受頭痛之苦。研究也發現,超過50%的慢性頭痛病人因為過度使用止痛劑,反而造成頭痛情況加劇。
患有轉化性偏頭痛的病人,90%在年輕時就有~~『無預兆偏頭痛病史』,且大部份為女性。這類病人當中,高達50%以上的病人都有過度服用止痛劑的情況……。然而偏頭痛,慢性每日頭痛與精神病患三者的共同罹病機轉還不明確。
就以上主要內容可歸納成以下重點:
1. 大部份病患為女性,並且從年輕時就患有此病。
2. 半數以上過量使用止痛劑,且頭痛情況加劇。
3. 牽拖、轉移,偏頭痛、慢性頭痛的問題不但沒有下文,又扯上精神病,還來個罹病機轉不明……
頭痛或偏頭痛的基本生理現象是︰腦部缺血缺氧,並且還有我們所一再強調的【體內張力與壓力的不均】﹝骨骼脫位、扭曲或長東西﹞。
藥理暫且不談,有一現象值得注意的,那就是吃藥只是暫時性的緩和,並沒有對病根造成改善。假如劑量控制得當,會有一段時間的無症狀時期;病患誤以為好了,再發作時更嚴重,就以「抗藥性」來處理。﹙病根已經被遺忘了﹚
第二點︰止痛劑、抑制劑、擴張劑,簡單講大部份的強效藥劑,都指向局部器官組織,藉強效來改變這發病的組織運作(抑制回饋)。
止痛等於麻醉或感覺遲鈍或不感覺;
抑制等於不讓細胞活躍;
擴張等於使組織異常加大或讓器官、組織鬆馳﹙鬆馳之後就會無能﹚。
無菌性炎症使用消炎劑等於沒有復原就先行阻斷,提早結疤 (產生新的病理伺機發作)。
更可怕的是這些強效的藥劑改變了器官、組織的器質,有朝一日產生「質變」之後……
有一位年長的病患說︰奇怪!現在的年輕婦女怎麼有那麼多的腫瘤或癌症?我的女兒、媳婦、孫女還有一些親朋好友,十之六、七都說長了什麼要去切除。(這或許是生育率逐年降的原因之一吧)(也是蛋生雞雞生蛋的循環機制)
試想這些過度使用止痛劑的婦女,她們的器官受到這些強效藥劑的污染而質變之後,將來會不會、有沒有等待切除的可能?!如此一再誤導的惡性循環、助長慢性病的成長。阿彌陀佛 、善哉。
頭痛的病患,既然半數以上使用止痛劑而病情加劇,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趨之若騖?若要研究這些人的行為,我想倒不如回過頭來看一看,除了使用止痛劑之外的醫師,為什麼全被病患所忽略?害她們走投無路只好明知不好,還是得繼續吃,這是什麼樣的傳播、教育的結果!!!(又是利益性的置入性行銷)其實不必使用止痛劑也有很好的醫師,他們為什麼不被知道,不被發現呢?比方說矯正頸椎治好長年頭痛是無庸置疑的,許多先進國家的機構都認同,並加以學術証明,為什麼這一半以上靠止痛劑的頭痛病患不知道?
針灸止痛的高層次可用來開腦、開心手術。並且拜尼克森之賜,目前針灸已進入世界性的認同與研究或學習或應用。為什麼到了維護中華道統的地方卻一無是處,並且讓那麼多的病患每天受苦,還要自己承受精神 (受不了病痛的壓力)與生理的後遺症﹙精神病與器質病變﹚。
感慨萬千之餘,又更深層的體會到宗教之所以盛行成潮,好像都是在心靈與生理上都承受太多的無奈與痛苦時。
耶穌說:到天國來就得救了………!
假如妳不願在天國才得救。妳必須覺醒,除了止痛劑、抑制劑、擴張劑、消炎、抗生素.....等等之外,還有更合乎生理需求又能治病的其他醫療體系,可以讓妳的生命充滿活力去享受人生。
PS.給您一個良心的建議。
7-2.以氣喘病為例說明
氣喘是非常惱人的慢性病,過去的醫學不管傳統的、現代的,在對病症的病因認知不夠完整,以致在治療上產生盲點,就如同曾在報上報導的一篇文章寫道:氣喘病不是一項可以根治的疾病……
以現代醫學的解釋:可能因病毒感染、塵璊、花粉、運動、冷空氣等過敏原,引起支氣管的過敏反應。包括肥大細胞製造組織胺、前列腺素和白三烯引起支氣管平滑肌收縮……。
我們試著從人體生理運動原則與功能上來思考:在正常的生理運動平滑肌受自主神經的控制,而產生收縮或放鬆等動作,完成所謂正常生理運動,產生功能。因自主神經對支氣管平滑肌產生指揮、傳導上的紊亂,而引起肥大細胞過度製造組織胺及過度分泌前列腺素與白三烯,而反回饋在對平滑肌的收縮上。(就如同電流不穩,過度放電,引起恆溫的電爐過熱,而破壞了爐具的耐熱性及燒壞了在爐上的東西。)
也因這項反回饋而促使支氣管平滑肌在對正常環境中存在的,如塵璊、病毒、花粉,甚至運動、冷空氣等的承受能力降低,而變成引發的刺激物。
從生理運動及功能發揮上而言,我們所建議的思考方向是附和正常生理運作的,並依生理運作程序,循序漸進。
記得最近李遠哲院長就曾發表過這麼一段憾言,他說:台灣社會現在有一個很大的毛病,那就是常常不究真相,只求曲解成理,似乎只要講得通(敢講就贏),黑的也可以說成白的。
所以倒果為因的事比比皆是,這才是社會亂象最可怕的基本原因。(對不起道遠了)
假如依生理正常運作程序的思考是合乎生理自然需求的,那麼在治療與預防上就須重新考量。
我們再回到現代醫學的解釋:
造成氣喘有二個機轉,一為支氣管收縮引起的急性氣流組滯;二為炎性反應造成「氣道過度反應」。
我們對解除氣喘致病機轉,為回復自主神經的“自主”控制功能。支氣管自然不過度收縮,沒有過度收縮就不會引起急性氣流組滯,也因為沒有過度收縮也就沒有造成炎性反應的機會,更沒有因炎性反應的“氣道過度反應”。這是一連串的生理自然反應現象,只是不要把“因”丟掉而只在“果”上作文章。
因此,不用支氣管擴張劑來強迫支氣管的本質去削履適足。
因此,不用乙二型交感神經興奮劑干預神經運作,強迫交感神經鬆弛,減緩支氣管收縮(正反作用同時運作,神經不質變才怪)。更不須類固醇來抗炎。這三者都是指向對結果的果加以外力改變說沒有果了。
我們試從因來思考,不但可無副作用的治療,還可用來預防發生:
因自主神經支配所有器官、組織的功能,使之運作正常或失常。如太強、太快,則發炎、潰爛、過度分泌、過敏……,所有的過度現象就因此而引發,反之太弱就相反的結果。
我們走在路上,過去常發現,一下水廠,一下電力,一下又瓦斯或電話公司在挖馬路,因為他們在舖設或更新管路,如同我們人的自主神經、血管、淋巴管路也同樣在沿著骨架子延伸,而馬路有問題,則路下的管路供應就失常。
當骨架(骨關節)因力學的不平衡,或因意外,或因姿勢,或因精神壓力,或因組織的肌肉收縮壓等等,無意間改變了骨關節的位置而半固定,我們稱之謂“骨半脫位”,沿著骨架而延伸的三大管路神經,血液,免疫就率先故障、失常。這就是致病的病因。如要完全康復唯矯正半脫位的骨關節爾。
故我們時常以保養我們寶貝的身體為理念下,時常定期保養骨關節的定位適當,尤其有慢性病的患者,在季節、環境變遷時,或變遷前,先行作預防性的保養矯正,則可免因季節、環境的變異導致突發性發作,免於陷入病態之中。
為解除症狀而就醫,永遠跑在最後去追趕前面所丟下的果,如果樂此不疲。嗚呼哀哉。上帝眷顧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