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疾病何其多—重建關節位置自然海闊天空
骨骼的主要功能之一,支撐身上的各種組織、器官,讓這些軟組織能有穩定、堅固的基座得以依靠,好發揮各組織、器官的功能。另外也是支撐身體本身的重量,以及外來(壓力)的任務。而婦女同胞的骨盆帶結構與男性有著很大的不同,骨盆下端較寬且平,有利於懷孕、生產。但是相對的是不夠穩定,易於受到外因而移位。產生軀體基座扭轉,也是因不正導致疾病的基礎因素。
人體結構經歷出生時的擠壓、成長期的摔跌及鍛鍊時的碰撞,還有那不小心或無奈的意外傷害、更有精神上的壓力等等造成肌收縮壓。如果是女性則再加上每次懷孕及生產,你的骨盆帶也就是骨結構基座就產生一次〝積木重組〞的過程。既使是小小的移位,這些因素都會造成身上某些、某塊骨骼的異位壓迫。
在結構正常組合完美的情況下,其所分配承擔的重量及生命基本運作的任務,但是在骨異位扭轉、側彎之下,仍然要負擔原來所分配的任務﹍﹍〝支撐〞,而且是斜斜的支撐。這時、骨關節的運動功能必然受限。而內臟及其組織、器官也因之被干擾而無法正常運作。這只是指人在靜態之下維持生命的基本運動被干擾。
另外在骨異位之下的動態因素來說: 人在生活、工作中必須不斷在動,動雖然只是一個字,但是就你的身體組織而言、他必須從最小的組織分子:細胞:乃至各組織、器官、骨頭、皮膚都一起運作起來。
也因此在北醫婦產科病理阮教授及徐中醫師的鼓勵下;依據產科學經典理念、回復未懷孕前狀態的要義。
對懷孕而被撐開、變型、錯位的骨盆帶,尚未有較具體的方案以為回復孕前的骨盆狀態的前提下進行產後骨盤整復之前瞻性企劃,許多婦女在懷孕之後、子宮逐漸增大 ,在生產時、 因子宮規律性的收縮會有產痛出現,借由力學摃桿原理,撐開骨盤關節而將嬰兒娩初,因此在產褥期時,有所謂『坐月子』期使子宮、骨盤恢復到未懷孕以前的狀況。
又『產後骨盤整復計劃』是針對因懷孕被撐開、變型、錯位的骨盆,做計畫性的復位整復,使骨盤恢復到未生產以前的狀況。目的在沒有被撐開、變型、錯位的骨盆,身心自然健康、腰臀曲線漂亮有型。並可有效促進免疫系統、循環代謝功能、下腹疾患、腰部疾患、婦科、內科及血系、運動系、神經系相關障礙的改善。
配合對象:產後3-5週的產婦
骨盆回復整復8次、每週兩次,整復前後做X-ray攝影以及體型繪圖管理為依據。
產後5-8週的產婦,骨盆回復整復12次、每週二次,整復前後做X-ray攝影以及體型繪圖管理為依據。
以上從學理、從生理、從經驗以及科學研究,都在告訴我們回歸自然並加以協助,不要過度的外力 (科技與藥物) 支配,,才是人性的看待以及還他健康的理想。